仁爱先知的 网站

穆斯林世界联盟 -关于介绍贵先知穆罕默德及其追随者的世界机

《古兰经》是伦理的宝库、道德的宝典。但作为天启经典,它必须依托安拉的使者向人们传达,给人们示范。

承担这一重任的尊贵使者,就是先知穆罕默德[1]。先知全名穆罕默德•本•阿卜杜拉•本•阿卜杜勒•穆塔利卜•哈申,别称艾布•噶西姆,公元570年出生于麦加最有实力的古来氏部落的哈西姆家族,出世前丧父, 6岁丧母。25岁结婚。青少年时期放过牧,经过商,还参加过部落战争,阅历十分丰富,饱经人间苦难。他品行端庄,为人诚实,35岁获得艾敏”[2]称号。公元610年,他开始接受安拉过天使吉卜利勒[3]传的《古兰经》启示,23年后完成了传播伊斯教包括弘扬伊斯兰美的神圣使命。

真正的道德,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论,而更多的是一种行为方式。因此,身体力行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力。沉着冷静的道德家或公共伦理学家很少能成为他人的范例。只有伟大的先知,通过他的教导和生活态度,使具有启发性的影响力向外辐射,从而使这些鲜活强健的观念和能量被其它人所接受。先知穆罕默德就是具有长久和广阔道德影响的杰出人物。19世纪国哲学家卡莱尔[4]首冲破西方历来的误解偏见,对先知予以公评价:“其为人也,直忠厚,其言行诚实欺,待人以礼,交人义。”“无意之言则说,若说,则有所启,令人反省。研其平,吾人得知他为人严原则,意志坚强,清宽恕,谨慎远虑,诚认真之人。其接物待,和悦可敬,笑面相”,“他生活朴实,衣粗食,簟食瓢饮,室简陋。在如此生活,昼夜不停,宣扬教,致力主道,不希图爵,无求名望。这些动,真乃伟人之作风不然,他何能获得粗性暴之游牧阿拉伯人敬重与信任?”“阿伯人如不见他德高望,焉能听其所言,从所指使?”[5]

先知站在两个世界之间。他继承了固有的信仰传统,又给予这个世界一些新的礼物,这些礼物覆盖了社会的所有层面。纵观历史,没有一位历史伟人——尤其是所有伟大宗教的建立者的——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先知穆罕默德那样,被他同时代成千上万的人们所传诵和实践。先知坚定地信托安拉,不但坚信他受启示的经文可以给予阿拉伯以生命,而且坚信这部经典是给予全人类的,并且最终将会成功。无论是面对数倍于自己势力的强大敌军,还是面对世俗利益的巨大引诱,他对于安拉的信仰始终没有改变,他的人生使命和奋斗目标永不变更。以此为基础,先知积极宣扬了世界大同思想,确定了人类的尊严,规定了礼拜等各项责任,强调并躬行了来自安拉的关于个人、家庭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道德规范,这些思想非但至今而且在未来也将放射出不息的生命活力。英国著名诗人威廉•米勒说:“穆罕默德以言辞明白及宗教简易见称,他所完成的事业,为理智惊诧,历史上找不出像他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唤醒人心,复活仁义,提高道德的维新家。”[6]

先知言行的完美统一,正是他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影响的根源。当我们理解了楷模的这一精神魅力的时候,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先知对于穆斯林的影响如此的深远而又广泛,在每一个穆斯林的心目中先知穆罕默德是如此的完美和善良,他们心中洋溢着对先知的爱,并把一切正面的价值——无论是宗教的、审美的、还是道德的——都与先知相连。这种爱是活生生的,具体的,神圣的,恬然的,绝非柏拉图抽象的冷冰冰的理念和孔子的三纲五常后面的人伦。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说,先知作为道德示范是不朽的和崇高的,它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伦理体系,现代人像古代人一样,依然以此为楷模,学习并成长着。

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将近1400年了,但是,他给们遗留下的极其珍贵道德财富,却永放光。《古兰经》表彰先说:“先知啊!我确派遣你为见证者,为喜者,为警告者,为安拉之命而召人于安者,为灿烂的明灯。(33:45-46)“安拉的者对你们——指望安和末日并且多多纪念拉的人,确为优秀的模。”(33:21)先知以奉行和体现《古兰经》所启示的美德为己任,圣妻阿伊莎[7]说:“先知的品德,便是古兰经。”[8]这句极其凝练的语言,道出了无穷的奥义。

先知是全人类道德完美的最高典范,是安拉的仆民中的“完人”[9]之冠。他是最完美、最理想和至中至正的安拉德性的显现。因此,先知的高尚,很难以文字表达。但多数学者认为,后人最应仿效的先知美德,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:
先知穆罕默德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,对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,“知主至深,惧主最切”,甘愿为主道忍受迫害,任劳任怨,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。在23年的传教活动,先知遇到了无数想不到的艰难险阻,但丝毫未动摇他的决心安拉命令他向易卜拉、叶尔孤卜[10]、优素福[11]等列圣学习,要坚忍勿躁,因为那些人在艰苦创业中都忍了各种困难。如《古经》中说:“你应当耐,就象那些意志坚的列圣一样忍耐。”46: 35)实际上先知在传教动和对敌斗争中所遇的困难和危险,比以任何使者都多得多,忍受了其他任何人所能忍受的苦难和挫折先知传教过程中,邪势力横加阻挠。麦加贵族曾企图用金钱与位诱惑他,让他放弃传伊斯兰教,但是,知却向他们宣告:“安拉发誓!假设你们太阳放在我的右手,月亮放在我的左手,我放弃这一使命,我决不会放弃,除非安使这一宗教深入人心或者我为这一使命而道。”[12]

先知公道正派,不徇私情,为人谦逊,乐于助人,慷慨大方,对人惠如春风。先知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,但是先知从不自夸,一切唯安拉命令而从事。《古兰经》说:“你说:‘我不对你们说:我有安拉的一切宝藏。我也不对你们说:我能知幽玄。我也不对你们说:我是一个天神。我只是遵从我所受的启示。’”( 6:50)先知曾集教权、政权、军权于一身,是最高统帅,但是从不为个人谋利益。他善待人民,胸襟磊落,最能体贴人,最能优待人。凡是与他座谈的,接近他的人,他总是耐心地答复他们的询问。谁有事请求他,他总不让他怅然而去,不是答应所求,便是婉言安慰。他把他们的各种要求都牢记心头,必待他们的困难全部解决,他才放心。大家在他跟前无拘无束,他一贯满面春风,脾气温和。他接受人们道歉时,只要有一人与他握手,他必待对方把手缩回去了,他才放下手。和别人一同行走时,他不走在别人前面。与人会面,他先开口问安。凡是去拜访他者,他都以宾客热情相待。

先知豁达诚实,高风亮节。他的忠信诚实,就连他的劲敌艾卜•来亥卜[13]也不得不承认:指主发誓,穆罕默德诚实的,绝非虚伪的”罗马国王希拉克略问和先知为敌的艾布苏福扬[14]:“穆罕默传教以前说过谎吗?艾卜•苏福扬说:“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谎。”古莱氏族的一位领奈祖尔也有同样的辞。上述三人都是古氏族的领袖,同时也先知的劲敌。他们虽奉教,但异口同声地认先知的诚实。英国想家卡莱尔认为先知所以成功,在于对于物内在真实的真诚,说,穆罕默德的真诚是一种深刻、伟大、正的真诚,是一切有雄业绩的人们的首要点。这种真诚不是那自称为真诚的真诚…他的真诚并不取决于自己,他是禁不住地诚起来的!伟大的存之事实对他来说是伟的,他可以自由飞翔但他不能摆脱这一可的现实。他的头脑就这么造的,他首先是这真诚而伟大。像生一样真实,像死亡一真实的可怕而奇妙的西,对他来说就是这宙。尽管所有人都会记它的真理,并且徒其表地生存,但他不,在任何时刻,火光耀着他,的确,这是可否认的”[15]。

先知鄙视人世浮华享受,生活简朴,粗布简衣,常以席为榻,椰枣凉水充饥果腹,并以此为荣,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。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卓绝的奋斗,伊斯兰的势力日趋巩固,逐步昌盛。本来先知有权生活得更好一些,但是他的生活却仍然非常廉洁而俭朴。这是举世公认,有目共睹的。他厌恶今世的浮华,传教成功后拥有了金钱与物质,可是并不奢侈无度,不愿享受今世的荣华富贵,仍然过着平民一样的简朴生活。先知身后未留下任何私产,遗产均作赈济物捐献于公。正如希提[16]教授所说“穆罕默德在极显赫时代,仍然过着默默闻时的那种艰苦朴素生活,居住在泥土筑的几间小房子里,房面有一个院落和一道。”[17]他铺的是一个羊皮,他盖的是以枣纤维为内套的被子。常有人看见他亲手修己的鞋,补自己的衣。他归真时,他的盔仍然当在一家犹太人当铺里。穆斯林群众时都可以到他家去拜他。有许多部落的领亲自见到那些照人的尚品德后深受感动,但自己奉教,且劝化己全部落的人都奉教

先知的言行是穆斯林永远的道德典范。有关先知穆罕默德人格及其品德的一切传述,虽然经历了千年百代,仍然被原原本本地保存至今,成为所有穆斯林整个生活中的指路明灯。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,已成一种规矩。现在还有千百万人,在有意地模仿那些行为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[1]阿拉伯语“al- Muhammad”音译
[2]艾敏(Alameen),阿伯语音译,意为忠实靠者
[3]阿拉伯语“Jibril”音译,《古兰经》记载的著名天使,专职使命是奉安拉派遣,向众先知传达安拉的启示
[4]卡莱尔(1795-1881),代英国文学家、历史家、哲学家
[5]卡莱尔《具有先知身份的伟人》,海维谅译,台北回教协会会刊社版,第17页
[6]转引自金维德《西方学者眼中的世界第一伟人穆罕默德》,《伊斯兰文化研究》2000年第3
[7]阿伊莎(613-678),卜•伯克尔女儿,先妻子
[8]布哈里辑录,译文见努尔曼•马贤编译《圣训珠玑续编》(文稿)
[9]阿拉伯语“al-insanul-kamil”(因萨努•卡米)意译
[10]阿拉伯语“Ya‘qub”音译,著名古代先知,先知易卜拉欣之孙
[11]阿拉伯语“Yusuf”音译,著名古代先知,先知叶尔孤白之子
[12]转引自马光明《你应当替我宣教》,“城麦地纳之声”网站2003年2月25日
[13]艾卜•来亥卜(?-624),先知伯父,与妻一起激烈反对先知《古兰经》第111章诅他们夫妇
[14]艾布•苏福扬(576-652),伊斯兰教初期多教徒头领之一,曾极反对伊斯兰,先知率斯林攻克麦加后皈依斯兰教
[15]卡莱尔《具有先知份的伟人》,海维谅,台北回教协会会刊版,第9页
[16]希提(1886-),美国历史学家
[17]转引自希提《阿拉通史》,马坚译,商印书馆,1995年版,第139页

http://www.faithfuleye.com/simp/node/182